(亞歷山大圖書館)

因為讀了很多關於圖書館的文章,我因此有一些感觸,雖然我不在圖書館工作或讀圖書館科系的學生,但以我對圖書館的使用經驗(很可能常被歸類為問題讀者)以及我對知識的憧憬,僅提出一點膚淺但真誠的看法: 

看起來有點像發牢騷就是了........


圖書館應該是一個服務人的機構而非昂貴的倉庫

聽起來好像很理所當然,但事實上我在圖書館唯一被服務到的地方,就是借還書及買影印卡。圖書館員除了聲明「請不要在館內講手機」之外,事實上我沒看過他們「主動」處理過任何問題,更別提「專題選粹」了!(這四個字的意思,我想會有許多人不明白其與圖書館的關聯)

另外圖書館普遍指標不明確,連最基本的樓層平面圖也常缺乏,無法以淺顯易懂又大字的方式,讓初次進入圖書館的人也能循著指示,找到架上的資料。圖書館不但有讓人在實體空間迷路的功力,線上目錄也完全以圖書館員方便管理的邏輯建立。以下是iPAC 2.0的特點:不但在瀏覽器上字太小,目錄筆數分佈奇怪,對一般人而言,除了只能查到書在館內的位置外,也鮮少有什麼利用價值。

在櫃台第一線的館員通常不是由專業人士擔任的,而是工讀生或義工所組成。常常可以看出他們不是繁忙於瑣碎的行政工作:消磁、回復、歸架、讀架,就是清閒的想睡覺。根本從他們的臉上看不出一絲服務的熱忱,這樣的機構根本就只是一個倉庫!事實上就算是正式館員,她所提供的參考服務也非常薄弱--- 若要修影印機也不會,要應付電腦故障也沒辦法,更無法具體回答讀者問題除了開館閉館的時間外,而且只要下班前十分鐘,就會自動進入「各位再見 我要下班!」的模式。很多人其實都不知道,圖書館員是有義務解答讀者大多數疑問的,因為這點從來就不是很明顯。

台灣的圖書館員以公務員制聘任,事實上很容易成為一個無實質效益的機構。所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家在各自的部門內做一些瑣碎的行政工作,也沒有共通交集與合作。只是刻板地按照規定,一邊期待著月薪的到來。

難道圖書館只是借還書的地方圖書館只是利用教育的地方嗎放書的地方還是只是吹冷氣睡覺的地方

為什麼圖書館會對數位時代很恐慌?

因為圖書館對自己限制性的定位,使得自己的取代性非常高,以致造成現今尷尬的局面。

無人圖書館

現在台灣已經有無人圖書館--- 完全無館員的圖書館。因為借還書的作業已經完全的自動化,不需要館員也能完成,也就是說被臭臉館員霸占的櫃台已經空出來了。買影印卡也有機器可以處理,分類歸還書籍也能只靠電腦,一般民眾其實對無人圖書館的適應得非常好,很快就遺忘之前本來就沒甚麼貢獻的館員。而這樣的自動化,也讓圖書館的人員編制減少。

線上的開放資源

另外最令圖書館恐慌的就是豐富的線上資源,因為隨便瀏覽找到的資料筆數都多過圖書館的館藏。加上資訊公司不斷的研發,其進化速度遠超過圖書館目錄的更新。雖然圖書館秉持著:「Google 找到的資料品質雜亂,無法滿足學術需求」的信念,認為圖書館還是略勝一籌。但是這樣的局面很快就會翻盤,以資訊技術演進的速度,未來的語意網,電腦將可以正確地找到使用者需要的資料,可以滿足各種需求,並不只限於學術。所有的搜尋在彈指間即可達成,更不需另外透過一個書庫空間與其人員。

圖書館學的核心在哪裡?

圖書館學自19世紀達到發展的高峰,沿用至21世紀,雖歷經一百多年,它的學科核心似乎沒有多大改變,有的只是在技術上的更新,套上當代的發明,產生不同的資料管理工具。也因為這樣,當它產生的工具無法跟上大環境的腳步,或是遜色於當代其他資料管理工具時,會如此劇烈地動搖圖書館整個命脈。

圖書館學的核心到底在哪裡?

為什麼連史上第一所的圖書館學校---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都會將圖書館學系給停掉?美國也有越來越多的學校,取消圖書館科系,這到底代表甚麼?不僅僅是學校經費的問題,我認為最重要的問題在於圖書館學,身為一個學科,應該要具備的核心知識有其盲點。

圖書館學說穿了就是一個「用各種工具整理資料」的學科。另外雖也牽涉到圖書館營運及管理方面,但僅是籠統地帶過而已,並不構成專業。

1. 缺乏第一手知識與資訊科系撞衫

資料整理、探勘等,是需要電腦程式技術去完成的。這部分事實上是由有資訊、數學或工程背景的人來開發的。所以圖書館學僅是使用已經開發出來的工具,應用到館內資料的整理而已,在學科知識上並沒有最核心的知識--- 沒有開發資料整理工具,需要具備的能力訓練。但圖書館為保持自己的專業性,選擇使用的主要是由美國圖書館界所釋放出來的工具,形成一個封閉的圈圈。

而學科訓練無法造成創新研發,成就的只是「沿用者」的身分,是它最主要的斃命之處。事實上對於日趨紛雜眾多的資訊,「如何整理」資訊其實是一門當務之急的學問,如杜威發明的編碼也是一種整理資料的方法,圖書館可以朝這個方向跟資訊專業人員共同研發出更人性化、更便利的整理與查找方式。

2. 整理的權威邏輯   

管理者面對資料分類的工作必有他的權威邏輯,圖書館在歷史上被燒過、被權力干擾的不計其數,許多禁書為了「讀者好」,必須隱藏起來或銷毀。但是也因為圖書館是存放知識的機構,以及它的非營利性,權威性應該要被降低,減少「我的存在是要教育你們」的高姿態,雖然1948年美國公布了「圖書館權利法案」,表示任何檢查制度都要被拒絕,讀者求知的權利必須是自由、公平的。這種權威邏輯還是或多或少存在著,自以為是的提供讀者「需要」的資訊。

面對現在的數位環境,圖書館大可以將所有館藏資料鋪在讀者腳下,讓讀者自己去分類與整理,按照自己的邏輯與方。讀者可建立自己的館藏,與其他人交流分享等等。而圖書館也可以每月將最受歡迎的書及讀者館藏公布出來。

 

圖書館應該是甚麼?

回歸到一個老問題:圖書館還應該存在嗎?

圖書館學還有必要嗎?

圖書館應該是甚麼?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最後又回到見山是山。

圖書館是應該存在,屬於圖書館的學科也應該存在,而圖書館不只是借還書的地方,利用教育的地方,放書的地方或吹冷氣睡覺的地方!

圖書館因為地基扎得不深,風一吹就左搖右擺,解決之道不是在枝頭上掛更多東西,或更偏向任何一邊,而是穩當地將地基打好扎深,以便長遠的發展下去。 

圖書館是空間人的互動 

這是最根本的--- 在一個開闊的空間盡情的閱讀,這不是數位環境可以取代的。相對來說,圖書館空間的規畫就顯得相當重要,因為這會影響到讀者如何使用館藏。我基本上是認為館藏區的規劃要與民眾的交流區分開,因為其性質與目的差太多。館藏主要考量的應是書本資料的保存,然後如何標示方便大家找到,應與閱覽區結合。而交流區推動的是知識互相分享,有時候需要互相討論等等,但這個規劃並不適合現在一般的封閉房間,應該是開放,延伸到戶外,有室外採光的空間。

1. 解決館員的態度--- 以服務為根本,向企業學習。

2. 館員工作空間--- 非封閉式的格子,而是統一的開放房間,開放彼此與讀者的互動。(更活潑的氣氛)

3. 圖書館的藝文空間--- 能彈性調整的空間。不用制式規定一定要在哪個牆面哪個區域擺設作品,帶給觀者驚喜之外,也讓大家更了解 / 真正看見館內的設備。 

圖書館是擁有特殊第一手資料的地方 

1.每館建立特藏

2.保存紙本等各種版本 

圖書館是支援知識共享的地方 

1.對內實施研究計畫

2.對外輔助到館研究計畫

3.解決將知識封閉在機構的問題--- 在線上開放資源


圖書館的行銷

圖書館與博物館似乎在許多層面上有些相似,但博物館在行銷方面比圖書館成功許多:

 

圖書館

博物館 (以故宮為例)

展示的

圖書資料 (大多可碰觸)

文物 (關在玻璃櫃中)

機構性質

非營利文教機構

非營利文教機構

人員

公務人員與工讀生義工

公務人員約聘研究助理工讀生義工

收費

影印書罰款

門票

餐廳禮品店

線上資源

線上目錄電子資源連結

展覽顯示文物資料

內部功能分類

參考服務、讀者服務、技術服務、流通、採訪

各文物分組(書畫器具圖書文獻等等)、資訊中心地區分組(亞洲部等)、展覽組

與外部結合

圖書館資料庫系統開發研討會

商店商品開發網站行銷專家評鑑外聘人員電影/線上遊戲製作研討會

對民眾的價值

找資料看書自修

觀光買特色商品看展覽社交學習


從以上比較可以看出圖書館比博物館在實質上更平易近人、更開放。第一它不收費,第二它可以摸、翻、聞、影印、借回家若說圖書館是一個社交場所,它的功能性相較之下就薄弱許多了。就算僅僅讓自修的人可以盡情的閱讀好了它也沒有提供任何餐飲的服務,這對長時間閱讀的人是種折磨,連個自動販賣機都沒有。建議圖書館可以設置簡單的供餐區---- 如果它真想方便讀者長期使用的話,必須考慮到讀者的胃。

同時我也建議幾個國家級的圖書館可以建立像博物館的行銷方式

1. 設餐飲部

2.禮品部--- 特別開發的商品館藏須淘汰的書配合書商的促銷活動、圖書館的出版物等

3.特色展覽(可與博物館、美術館連結)

4.特色建築

5.線上主題書籍介紹,配合館內書籍展

這樣同時成為一個觀光點如美國的國會圖書館不但能吸引更多人上門成功的話也能解決不少圖書館經費的問題而一般的圖書館則可做到:

1.簡易自助餐飲區

2.線上主題書籍介紹配合館內書籍展

等等


其它也可以延伸服務的有:
1. 創業服務指導
2. 履歷表服務指導
3. 就業指導
4. 新資訊軟體工具發表會
5. 課程:星期一 音樂會、星期二大學進修課程.......
以上也可以是收費服務

如果考慮到人與人的互動的話,圖書館有很多事可以做,館員事實上有更多發揮的空間。

套一句老子的話,管理的最高招應該是大家都沒發現被管!也就是說圖書館若能擺脫權威思考,隱形幫大家服務,讓使用者自己做決定並提高使用便利性,我想圖書館將是一個很棒、可以靠自修得到許多知識的地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三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