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什麼MIT、哈佛、耶魯....等等美國金字大招牌,台灣學子普遍就先舉手投降,未戰先敗。自己摸摸鼻子宣告甘敗下風。

除了我們種族文化不像美國那麼多元,可以不停混血融合再進化外......

若也除去國力的問題........美國人真的有比台灣人聰明嗎?

當我們看到之前在台灣學校混不太下去的同學,到歐美國家後都得到很好的發展,從原本的數學白痴到代表學校參加比賽,長大甚至成為學者或某領域的佼佼者。

我們不禁想問........ 歐美的教育是怎樣激發人的潛能的?或台灣教育是怎樣忽略潛能的?

這已經不是單純智商的問題,而是求學、人生的態度問題。

當你的潛力被發展出來,你會肯花時間努力耕耘並從中得到成就感與快樂,造成良好的能量循環。

就算你原本不太聰明,這樣的做事態度經長時間的磨練與累積,也將大大成就你自己及周遭的人。

從我自己之前留學的經驗談起,讓我驚訝的是美國人在課堂上問的問題通常都很"蠢"!

我常搞不懂為什麼他們有那個"臉"問那麼基本或根本沒關係的問題。

而老師對這些看似很蠢的問題,一般來說,至少我看到的,都會給予正面的回應,

也就是老師肯定同學的意見,並延伸討論其他的議題。


所謂的教育,許多家長會把一切的責任推給學校,

但事實上家庭教育是人格成立的關鍵。

另外雖然大家對國外大學印象深刻,但其實真正的養成是從更小的年紀開始的。

從美國的家庭和中小學教育我發現到一個重點:

促成他們擁有"大膽、厚臉皮"的特質。

也因為這樣的特質,他們比台灣人更隨心所欲,敢挑戰也能打破常規,比較不介意別人眼光,並可以盡情發表自己的意見。

看起來也比較有衝勁、獨立,比較容易從失敗中恢復。而這個教育的重點就是"肯定與讚美"。


是的,就是肯定與讚美。它並不需要額外的教育經費,也不用百年教育大計就可輕鬆達到。 但往往我們都太小看肯定與讚美的重要性。

人格的扭曲通常都從感到"不被接受"、"受忽略"、"缺乏愛的感受"開始。受到鼓勵的孩子能發揮出更多的潛能也能建立起更高的信心。  


西方人的家庭教育與文化是跟東方非常不同的。

他們注重的是個體的發展,相對於我們整個家族的發展。

一般中產階級的孩子從嬰兒時期開始就有自己的房間,也允許成長中的孩子在自己的房間做各種個人化的裝飾。

爸爸買冰淇淋給小孩吃的時候,西方的老爸會問孩子要吃什麼口味,就算孩子點的不是爸爸期待的,爸爸也會尊重孩子的決定買給他吃。

相對東方的老爸很可能會先買好再拿給老婆跟孩子吃。或小孩明明想吃草莓的,爸爸卻決定買巧克力冰淇淋......

簡單的說,西方重視的是:"你要什麼?" ,東方是:"我們要什麼?"

在東方人的家裡,父權一直比較彰顯。如爸爸還沒動筷子,大家也不能動。

通常也會以整個家族(爸爸那邊)的利益為前提做種種決定,小孩也被教導應要優先考慮"大家",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最後。

造成有時因長久忽略自己的感受而搞不清楚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


西方的家庭老把"愛"掛在嘴邊。

常常聽到他們說"永遠愛你"、"老爸以你為榮"、"有你這樣的孩子我真驕傲"........試問台灣的家庭有幾個會這樣講話?

更多人是等一輩子爸媽也從沒這樣肯定過他,東方的家庭都是"為了孩子好",必須時常提醒孩子犯的錯與缺點,誇獎太少而責罵太多。

學校也是這樣的。老師只誇獎少數標竿的同學,如分數達到多少或他的回答是老師期待的正確答案。其他就因時間關係略過去了........有的甚至會遭到老師當眾羞辱,造成學生普遍不想發表意見。

因為多說多罵,為了自保安全,想法都往肚裡吞。

在國外跳級是相當平常的,只要你表現出程度,老師可以允許你選高年級的課程,相對來說國內跳級的現象似乎受到許多限制,因此聰明或有專才的學生在學校往往無法得到很好的發揮。

這樣的制度下出現的是"會考試的學生"和"拍老師馬屁的學生",因為只有他們在學校能得到肯定。

因此為了每個人的能力可以被激發出來,我們應該要多去肯定和讚美,學習看到每個人的優點。

試想我們都還沒鼓勵下去,台灣就已經出了好幾個世界第一了,何況是給大家更多的正面鼓舞呢?!

美國人絕不比台灣人聰明到哪去,重點不在智商而在態度,這種態度的養成與信心的建立在於"肯定與讚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三小 的頭像
    三小

    *** 魷 魚 三 小 的 靠 杯 人 生 ***

    三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