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theater (1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在網路上找到Artaud的中譯劇本,在此分享。
 

 

文章標籤

三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from Yale Repertory Theatre 
 
在我讀的中文譯本裡頭,首先讓人感興趣的是它的場景與人物的安排。
場景是:
在非洲西部,從塞內加爾到奈及利亞的一個國家,在一處外商投資的公共工程工地上。

三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神采奕奕的劉鳳學女士


這場表演我很幸運伴隨新古典舞團第一屆長老級的舞者--- 彭賽梅女士,也是民國46年《最後的審判》的首演舞者一同欣賞演出。座位是破天荒的近距離喔,國家戲劇院一樓的第三排。

也因為彭女士的帶領,我參加了有史以來第一次的導聆(表演前的解說)。慶幸的是解說者就是編舞家劉鳳學本人!只見一位身材嬌小,白髮蓬鬆茂密的年長女性,一出場就受到猛烈的夾道歡迎。身著剪裁簡單、顏色單一的服飾,橢圓的身形踩著小小的高跟鞋,頂著高高蓬蓬的白髮,在優雅端莊中散發出一股威嚴。

文章標籤

三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之前就常聽聞「徐堰鈴」這個名字,多是很正面的回應,也因為她幫莎妹劇團導過戲,自然讓我對她的演出特別期待~這也是女節當中我唯一買票看的表演。
但居居50分鐘的《我的敵人》,居然使我毅然決定步出牯嶺街小劇場浸身於滂沱大雨中,放棄下半場的《我的天使朋友》,因為我已喪失了看戲的興致 . . . (那A按捏?)


三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這是一個讓人很難寫劇評的表演。因為有太多事發生,太多機關、爆點、橋段,還有太多畫面了。可以說不枉費為大型製作,用了很多錢做了林林總總很多事--- 但至少上半場我是被唬住的。

場景是地下道的轉角,那是個有弧度的灰色通道:有照明燈,塗鴉,電的總開關。在那裡出現了老人浮士德、惡魔與同夥。同夥中有一名也是場上目前唯一的女性,她很擅長跨坐,或更正確地說是蹲下來,但穿高跟鞋與撕破的網襪的雙腳卻是永遠打開的。對我來說她這種姿勢,以及不停地換腿但保持跨下敞開的狀況,已經遠勝過那個主角浮士德的舞台魅力!何況還有投影,像地圖或古老地球儀的影像不停地打在灰牆上。

三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身聲演繹劇場創立第10年的作品--- 《光‧音》在竹圍工作室上演。

竹圍工作室做為一表演場所,有幾個有趣的特點:首先它的地理位置不很明確,隱藏在長滿青草的小徑後邊,離紛擾的大馬路與捷運站有一段距離。步行約15分鐘。再來,它的建築物外觀類似倉庫,由磚頭與鐵皮屋頂組成,似乎比同屬倉庫質感的華山藝文特區陽春許多,但其實它的內部表演場地五臟俱全--- 觀眾席、黑箱舞台、燈光、布幕、音響,而且還會不時聽到火車經過時的環境聲響在鐵皮金屬上發顫。在這樣的一個場地,身聲如何來慶祝他們的第十年呢?
文章標籤

三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 2008 國際劇場藝術節的最後一場演出。

寫實的白色家俱,一張大床,雙人枕頭,兩邊的更衣架與長桌--- 如家居生活般,在構圖上形成許多零散的線條,展示在實驗劇場的黑盒子裡。

文章標籤

三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R.Z》is a short for Koltes' Roberto Zucco.


Roberto Zucco (1962 -1988)是一個真實人物,為80年代惡名遠播全歐洲的義大利籍連續殺人犯;自81年起即殺死了自己的父母親,爾後逃出精神病院,靠火車的便利繼續在歐洲國家犯下各種罪行。據說 Koltes(1948-1989)是在看到警方對 Zucco 的通緝海報後,而有了創作的靈感,在1988年完成這個同名劇本(Roberto Zucco),這也是他人生最後的作品。1988年 Zucco 在監獄中自殺,一年後 Koltes 死於愛滋引發的病症。

 

 

文章標籤

三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光環舞集給我的印象一直是很有企圖心的。他們喜歡做許多嘗試、開發不同媒材與肢體的關係,如嬰兒油、水、或今日的海綿。

文章標籤

三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rotowski
A polish Jew with a strong interest in Indian guru philosophy was not anything exceptional or genius just as Beatles were also very keen on these oriental mysteries in the 60s. In fact, it was the hip thing to do at that time (50-60s). People were dreaming about all the magnificent colors behind the puff of peyote. (invisible to the common eyes)

At least this oriental flame brought in some fresh air to the WWII aftermath. The hermit style of guru's living permitted the so called "spiritual growth" in solitary. Individualism was grooving.

Grotowski was able to follow this "spiritual" trend as a young man. At 26, he and his friends started to practice his theory in theaters. Just like the cave men, all the worldly elements were not necessary (and could even be harmful). Things were stripped to the cores. Thus "Poor Theater" emerged to knock off the western conventions. Grotowski pursued this "spiritual" attitude through all his life. Peter Brook had referred him as the "technician of the sacred". The Grotowski theater theory was indeed very powerful. However it wasn't that genius or genuine, the tendency was simply unavoidable: it happened in music, art, drug culture and why not in theater?

三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hotographed by Man Ray.

photographed in 1948, the year of his death, when he produced his radio show.


三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