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表演我很幸運伴隨新古典舞團第一屆長老級的舞者--- 彭賽梅女士,也是民國46年《最後的審判》的首演舞者一同欣賞演出。座位是破天荒的近距離喔,國家戲劇院一樓的第三排。
也因為彭女士的帶領,我參加了有史以來第一次的導聆(表演前的解說)。慶幸的是解說者就是編舞家劉鳳學本人!只見一位身材嬌小,白髮蓬鬆茂密的年長女性,一出場就受到猛烈的夾道歡迎。身著剪裁簡單、顏色單一的服飾,橢圓的身形踩著小小的高跟鞋,頂著高高蓬蓬的白髮,在優雅端莊中散發出一股威嚴。
只聽她緩慢又咬字精準地表達她的創作經歷,外表與談吐上的魅力讓談話內容更易使人折服。只見觀眾有的猛點頭,有的不時揮手向劉老師打招呼,更在結束時衝上前去拍照與獻花呢。
劉編舞家指出為了走出自己的路或「建立自己的美學」,她的方向是發展「中國現代舞」--- 把傳統平劇或國術的動作,加以變化成不同水平高低或不同軀幹力量的新動作。為了研究所謂的傳統,她鑽研到博士學位,並做了很多田野調查,最後的目標仍在於創作。
此次《頓悟》的演出就是依年代看下來的回顧展,舞碼包括:
《火花》(Op.5 首演:民國四十年)
《最後的審判》(Op.28 首演:民國四十六年)
《十面埋伏》(Op.33 首演:民國四十七年)
《二十四小時又一秒》(Op.63 首演:民國五十七年)
《冪零群》(Op.91 首演:民國六十六年)、
《俑之一~漢俑》(Op.102 首演:民國八十一年)
劉鳳學女士最激勵我的一點,在於她以堅強的意志,一生過得極為充實、以一貫之,直到老年還是如此活躍!(而且非常美麗~)而聽彭賽梅女士的敘述,劉老師個性直爽且罵人毫不留情,這種性格也或許造就了她今天持續不輕易向現實妥協的態度與成就!(聽說任性的人比較不會老啦)
以下就舞台的技術與呈現方式來分析:
1. 投影
此表演使用了太多不必要的解說式投影,字體是新明細體且構圖毫無編排或修飾,內容也與拿到的 DM 一模一樣,只有首演的照片部份是新加的。每場表演前必須經過這一段很佔時間又毫無表演意義的「儀式」,很強勢的逼迫我們讀相關的人名與文字敘述,這是讓我覺得有點可憎的地方。而全場六個演出在表演部份完全沒用到投影,只有解說文字才刻意使用,白色布幕並會特別升降。
2. 舞台
舞台設計方面是讓場地清空,主要以燈光與布幕來營造舞台氣氛。如在《二十四小時又一秒》布幕使用方式:疑似投影的白色布幕忘記升起,卻製造出一種朦朧光暈的效果。此舞原在表現海洋生物,而因為這塊白幕,又增添夢幻感。好像身處水族館,隔著一層玻璃觀賞似的;另一個明顯布幕的運用在漢俑的舞蹈,有約三塊長形垂地的布垂掛在舞台最後方,當舞者躲在後面以傾斜的上半身肢體露出探望時,雖用法傳統但也達到它的效果。
3. 動作
此表演六個舞作,主要是在呈現動作的演變過程。從第一支舞《火花》,是非常 Isadora Duncan 的舞蹈方式,女性舞者穿著飄逸的白衣群,圍著圈圈,做一些鳥(或其實是火?)的比擬動作等,如一場歡愉的女性祭典。
接下來《最後的審判》使用很1920年代 Bauhaus 式的機械式動作表現骷髏,男女舞者穿著黑色緊身衣,有很多跳躍與像偶人般的鬆脫與懸吊的逗趣動作。以上兩支舞似乎是受到西方顯學主要風格的影響,劉鳳學女士也有點出是受了 Duncan 及 Jaques-Dalcroze 的影響。
第三支舞為《十面埋伏》,是劉鳳學女士所說的編舞轉戾點。如題所示,這舞很東方,它用了琵琶十面埋伏的曲子搭配八位武生打扮的舞者,時而堆疊在一起,匍伏在地,或像表演特技般不停的翻滾等。它使用了大量中國武術的元素,將之編排成現代舞,或許因為還保留大量武術的特技,如翻滾等等,在動作娛樂性上是討好的。
但我畢竟看不出太多「現代」或「個人」的反思,最後結尾為兩位舞者蹲在舞台的右前方,大力喘息著,右方側燈打出一光道,這是經過眾多特技後,終於沉寂的部分,也讓我印象深刻。
《二十四小時又一秒》中,在如老式唱盤充滿刮痕的音樂裡,舞者的動作是很唯美的,有三組舞者分別進出,肢體上強調柔和線條,使用很多旋轉的動作等。而《冪零群》使用音量過大的尖銳嗩吶音樂,強調中國與東方,是所有表演中舞者最多,但也最無聊的,似乎有點過份賣弄的嫌疑。
最後《俑之一~漢俑》用撥弦的音樂及很多機械式不連續的動作,搭配旋轉、跪地前進與碎步等等,動作上讓我想到日本的舞踏,因為諸如身體傾斜、不協調、膝蓋彎曲等,也常出現在舞踏或一些民族性的地方舞蹈中。雖然那些機械動作似乎有點刻意,但基本上這是個比較有趣的舞蹈,因為它不再只是「中國」、「東方」或唯美等既有顯學形式的重組,而是有點跳 tone 的,有點朝另一種可能前進。兩位舞者穿緊身及地的綠色衣裙,形體類似博物館裡的漢朝人俑雕塑,三位男舞者雖動作不及女舞者創新,但後來展開衣袖和長布條在女舞者拉扯與拖拉之下,也終於跳脫之前男子威猛的既有形象。
4. 燈光
此表演燈光設計為整體舞台的重點,塑造了景深、色澤、背景與氣氛等等,整個來說令我驚艷的是它的簡潔與典雅的色彩。
《火花》的背景是整片深藍色,並會隨著表演時變得更深、時而轉淺,因此有一系列不同色調的藍。
《最後的審判》使用戲劇力強的 spot light 突顯反差,背景光則是中間一塊藍光到底,左右兩邊為黑底。
《十面埋伏》中琵琶音樂家的現場演奏,被安排在後邊黑紗幕後,用小燈打亮身影,讓演奏者如處朦朧的飄邈之地,也製造景深效果。這支舞也用了許多側燈。
而《二十四小時又一秒》除了上述布幕(第2點舞台)的使用外,整個背景是一個極少見的灰矇綠色,如古物般細緻的色澤成功用光線呈現了。
整體來說,可以看出來劉鳳學老師是一位唯美、完美主義者。她的舞作精神上偏傳統勝過現代,遵循著規則前進,但也不失為一種典雅型的舞蹈娛樂表演。
留言列表